逆行背影最美麗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春節(jié)臨近,在人們辭舊迎新的喜慶氣氛中,有關(guān)新冠肺炎的消息正消弭著節(jié)日的喜慶氛圍。作為英山縣人民法院原駐村工作隊員張全心里也感到一絲隱隱的不安。1月23日上午10時,武漢封城。24日,湖北啟動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一級響應(yīng)。張全的心里愈發(fā)沉重了。
除夕的年夜飯沒有往年吃的那么香,春晚的歡歌笑語,亦無心關(guān)注。當熒屏上播出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的畫面時,張全的內(nèi)心再也難以平靜了。他看著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離開自己的家人奔赴“疫情”第一線,內(nèi)心充滿了感動,心中充滿著敬畏。看著這些面對無情病毒而義無反顧的逆行英雄,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他,首先想到感動的同時,還應(yīng)該做點什么。同時想到了他曾經(jīng)工作過的方家咀鄉(xiāng)熊沖村,也不知那里的父老鄉(xiāng)親情況怎樣。
1月25日,英山縣政府為防控疫情,在全縣啟動了封閉隔離的響應(yīng)機制,所有人員不得隨意流動。陰云籠罩下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人們面對突如其來的洶涌疫情,人人自危,毋遑他顧。防疫事務(wù)人少事多,捉襟見肘。見此情景,張全當日立即主動加入志愿者行列,參與小區(qū)防疫工作,協(xié)助小區(qū)進出口的封閉值守,做好對進出人員疫情防控的宣傳講解,對必要的進出人員進行嚴格的體溫檢測,做好詳細的登記。從大年初一起,連續(xù)八天一直堅守在這個“崗位”上,幾乎每一個小區(qū)居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為民服務(wù)最貼心
2月10號,接到組織通知,他作為原扶貧工作隊員就地轉(zhuǎn)為疫情防控工作隊員,深入聯(lián)系村開展疫情防控工作。那一刻,他沒有任何遲疑,臨行前抱了抱還不滿兩歲的兒子,臨行,兒子也搖擺著稚嫩的小手,有模有樣的學著“爸爸,拜拜”。他跟妻子說:“這次可能要很長時間才能回來。”妻子說:“你自己注意安全。”作為英山縣人民法院聯(lián)系村方家咀鄉(xiāng)熊沖村扶貧工作隊員,四年來,他一直都投身在駐村扶貧工作上,他們夫妻聚少離多已是常態(tài),只是這一次面對的是疫情,對于已懷孕六個多月的妻子和兒子,還有家中的老人更多了一份擔憂。
來到村里,他就馬上同村兩委詳細議定了工作計劃,馬不停蹄的開展防控工作。熊沖村在外工作務(wù)工人員較多,春節(jié)期間返鄉(xiāng)人員情況錯綜復雜,防控前期全員摸排無疑是最難啃的骨頭,好在幾年駐村扶貧經(jīng)歷,他對全村每個垸組、每個人員都了如指掌。他迅速會同村兩委,兩人一組開展入戶調(diào)查,測量體溫,對武漢、黃州返鄉(xiāng)人員及有疫區(qū)接觸史的人員一絲不茍地做好臺賬。張全本是一個笑容常掛在臉上的帥氣小伙,或許是嚴峻的疫情壓縮了他臉上的笑容,不少村民見他風雨無阻地在村里忙碌,主動和他打招呼“小張來了啊,這么早就上班了,這回你們真的要吃苦了哈。”“謝謝啊,出現(xiàn)這樣的疫情還是要依靠你們干部給我們提供保障,讓我們放心。”聽著群眾鼓勵和肯定的語言,張全心里的壓力也減小了,工作的激情高漲,笑容依然掛到臉上。群眾都居家隔離倒是安全的,張全想到自己一直長時間暴露在外面,感染風險較大,為了避免近距離接觸,把感染風險帶到群眾家里,每到一戶,他總是自覺的站在門外,距離遠一點,聲音大一點,樸實的村民很快理解了他這特殊時期的特殊“禮貌”,紛紛為他豎起大拇指。
因為疫情防控需要,也為了不影響村民正常生活,他放棄原本駐村時租住的房子,于是吃飯、住宿成了他的一個大難題。為了不影響工作,他車后備箱里總帶著方便面,中午就簡單在村部用方便面對付,晚上主動申請到英浠公路熊沖卡口執(zhí)勤,住在簡易救災帳篷里。這里是英山的南大門,鄰縣浠水縣又是疫情較為嚴重的區(qū)域,而卡口所在的省道201線,是疫情封閉時期全縣物資運輸、養(yǎng)殖生產(chǎn)物資運輸?shù)闹匾ǖ乐唬瑏硗囕v較多,人員情況復雜。所以值守時必須嚴格把關(guān)。檢查通行證件、核對進出人員身份、體溫測量、消毒、登記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嚴格要求。初春晚上,寒風呼嘯,雨雪交加,第一天晚上到崗,他一直在帳篷外面堅守到深夜11點多,手腳都凍得麻木了。一同值守的方咀派出所干警燒了一大盆炭火,多次叫他進去休息,說后半夜他來值守。白天全村摸排走訪,晚上卡口值守,那個時候真的是又困又餓又冷,他坐在火盆旁吃了一盒方便面,想就在帳篷里的床上好好休息一下,沒想到由于床上的被子因雨受潮,睡在里面如同躺在冰窖一般,根本睡不著。帳篷外,雨越下越大,迷迷糊糊挨到天亮,發(fā)現(xiàn)帳篷地上積水成了一個小池塘,鞋子從床頭飄到了床尾。他披衣起床,簡單地泡了一盒方便面,就回到村里繼續(xù)防控的日常工作。
當他在熊沖村三組巡查的時候,看到七十多歲的段大爺站在路邊,也沒有帶口罩,看上去十分焦慮。了解后得知,由于疫情原因,兩個孩子都不能回家,段大爺與老伴年紀又大,行動不便,家中的大米吃完了,防護口罩原本就沒有,這樣的情況讓兩位老人束手無策,想到前面商店買點米,可是又不讓出去。聽到這里,張全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口罩分幾個給他,并且耐心講解疫情防控政策,安撫老人回家后,他馬上開車去方咀街上的美佳超市買了兩袋大米送到老人家中,段大爺感激地說:“小張啊,你到我們村里這么多年了,所做所為我們都看在眼里,真是個好干部。”他輕描淡寫地告訴段大爺說是他應(yīng)該做的。他隨即幫兩位老人測量了體溫,詢問了身體情況,叮囑他們一定要做好居家隔離。當張全離開時,段大爺老兩口在門口目送了很遠。舉一反三,他很快想到了村里其它像段大爺這樣的留守老人、孤寡老人、五保戶、殘疾人等等一大批特殊群眾在疫情期間的生活保障問題,于是馬上回到村部同治保主任陳超一起商量,如何分區(qū)域分批次的通過微信、短信、電話聯(lián)系方式,每天讓他們上報必要的生活物資進行集體代購,對孤寡老人、五保、殘疾人無償買好必要的生活物資送到他們家中。
熊沖村有個扶貧產(chǎn)業(yè)蔬菜大棚,因為疫情管控的原因,幾乎與外界隔絕,幾十畝各類蔬菜面臨滯銷,看著承包大棚的鄭大叔心急如焚的樣子,他馬上利用各種資源,義務(wù)當起了蔬菜“推銷員”,并且每天下午抽出一定的時間幫助鄭大叔送到有需要的客戶家中。
在走訪巡查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有孤寡老人及貧困戶反映沒有防護口罩,他就將自己的口罩分給他們,晚上回來將用過的口罩噴點酒精,晾干后第二天接著用,就這樣一只口罩反復使用好幾天。
2月24日清晨,他接到村支書打來電話,說村里陳某的孩子剛剛被狗咬傷了,急需送到縣城防疫站打針,這個時刻出行交通是最大的難題,他馬上向正值守在法庭的領(lǐng)導報告,請求用警車將其送醫(yī)。一路經(jīng)過十幾個卡口,最后孩子得到了即時救治。陳某激動地說:“關(guān)鍵時候還只有政府和干部能幫助我們解決困難。”面對疫情對群眾生活帶來的種種不便,他相信,只要多走、多看、多問,并不遺余力地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就一定能挺過難關(guān)。
夫妻同心最真情
張全的妻子是英山縣婦幼保健院產(chǎn)科的一名醫(yī)護工作者,已懷孕六個多月了。按規(guī)定可以不上夜班的她,從疫情爆發(fā)開始直到現(xiàn)在,依然不分白天黑夜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他曾勸妻子,如果感覺吃不消就申請休假吧,妻子說:“這個時候本來就忙,人手不夠,我自己就是干這個的,有譜。”張全每天都要抽空和妻子見面,不過是在微信視頻里,他(她)們問候親人、互道平安,互相鼓勵,共同堅守在防疫一線。張全的兒子馬上就兩歲了,從出生到現(xiàn)在,從扶貧攻堅戰(zhàn)到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他一直工作在鄉(xiāng)村,對于兒子的成長,他自認為錯過了很多。這次防疫工作,又連續(xù)三十多天沒有回家。駐村防疫期間一直是白天村里、夜里帳篷,連續(xù)多天的奮戰(zhàn),不經(jīng)意間,他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滿臉須髯。于是干脆就蓄上胡須,暗想疫情不結(jié)束,戰(zhàn)斗不勝利,就堅決不剃須,以此提醒自己堅持堅持再堅持。如今對著鏡子,滿嘴胡子拉碴,常常一笑了之。但每次與兒子微信視頻的時候,都能明顯感覺得到,兒子對于屏幕前這個頭發(fā)很長、胡子拉碴、經(jīng)常不在家的爸爸有些陌生了。他心里總有許多愧疚,但他認為兒子現(xiàn)在還小,不能理解,等兒子長大了,自然會理解一個父親在這個特殊時期的努力和付出,到時,兒子一定能以父親為驕傲的。
人們曾認為疫情遠在天邊,當災難突然降臨時,才感覺到疫情近在眼前。正是象張全一樣無數(shù)逆行者的迎難而上,才使得疫魔與人民群眾的距離越拉越遠。江山無恙,大地春回。在三十多天的防疫工作中,張全真正踐行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不負韶華,逆行無悔。
二○二○年三月七日
(作者:王思淼)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