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桃花溪,人們或許立即就聯(lián)想到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的確,桃花溪幽靜古雅,山清水秀,宛若仙境。走進桃花溪仿佛真的誤入世外桃源,讓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仿佛頓然返璞歸真,遠離紅塵了。
在大別山桃花沖風景區(qū)內,有一條美麗的“桃花溪”,游人至此莫不心儀贊嘆。當代作家熊召政游歷桃花溪后在《桃花溪印象》中這樣寫道“如果說有什么東西彌足珍貴,我可以肯定的說:是水,是豐富的、潔凈的水。”是的,桃花溪正是因為這里的水才充滿靈氣,也是因為水才有了桃花溪那流傳千古的美麗傳說。
據(jù)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桃花溪因清澈純凈的泉水引來仙女常來這里的一個深潭沐浴,意外邂逅附近的一位山村放牛的小伙兒,雙方一見鐘情。放牛娃自小失去雙親,雖然無依無靠倒也無牽無掛,只是仙女私定終身是違反天條的。于是決定隱性埋名,在桃花沖大山深處一個叫做李家寨的附近,搭座茅草房過起了男耕女織的恩愛日子。附近有好事者打聽,小伙子便告知自己叫做李柱,媳婦兒是山那邊陶家河人叫作陶花,后有編故事的讀書人便據(jù)此諧音叫了一個更詩意的名字“桃花女”。
桃花女與李柱初次相遇便一見傾心,雙方眉目傳情又都不好意思說出口,小伙子便指著溪中的一塊青黑色石頭唱起山歌來:“桃花溪水清又純,我今遇上心上人。 阿哥為表真情意,黑石頭上刻道痕”。
電光火石一閃,黑石頭上即刻出現(xiàn)一道白色石印;仙女一見,頓時心口像小鹿一樣沖撞,臉頰微紅,稍作忸怩,扭頭接口唱道:“桃花溪水清又純,我今遇上意中人。 妹妹不敢開口講,青石板上加一橫”。
果然,那塊石頭上立刻又出現(xiàn)另一條白色刻印,就像兩顆“心”心心相印。那塊有著刻印的青石頭依舊還在這條小溪百轉千回的流水中,一任溪水無情沖刷而顏色不改,似乎試圖向世人證明愛情力量的偉大與神奇。兩顆狂跳的心終于靠近了。他們從此快樂的生活在一起,桃花溪中留下許多溫馨難忘的足跡。“鴛鴦潭”嘩嘩流淌的清泉為他們的山歌伴奏,見證了他倆甜蜜的愛情,風雨中的“合歡橋”可以為他們的恩愛作證,說明了“只要人間充滿愛,山溝也會變天堂”。
就這樣,小夫妻倆過著與世無爭的安詳幸福生活。每天放牛打柴,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日子愜意舒心。有空時,李柱便陪著桃花女在那條春天開滿桃花的小溪里洗衣?lián)覒虼螋[。看著溪流常常帶著落下的桃花隨水漂流,桃花妹妹心里常常不是滋味,暗暗擔心自己說不定那天也會如同這桃花般身不由己。所以,桃花女沒事總往桃花溪里跑,心想能遇上來此洗澡沐浴的仙姑仙姐妹,便可打探天宮里的情況好提前作出打算,可是總也沒有遇見她的神仙姑姑和一眾神仙姐姐。仙女哪里想到,人間漫漫一年,天宮歲月才只一日啊。
轉眼已近三年,他們誕下的一雙兒女,已經(jīng)兩歲多了。忽一日,天昏地暗,暴雨傾盆,一聲炸雷般的吼聲從空中傳來:奴婢聽旨!速速回宮!不得有誤!桃花女立即心驚膽戰(zhàn),知道這一天終于來了。但她哪里舍得丟下一雙胖乎乎可愛的龍鳳雙胞胎。可是圣旨難違,在一片呼天搶地的號哭中,桃花女被天兵帶走了。
李柱急忙將兩個孩子裝進兩只籮筐擔在肩上,緊追不舍。眼看就要追上,不料被王母娘娘劃下一條天河生生地隔開了。從此,丈夫挑著一擔坐在籮筐中的兒女站在大河的西邊的山巔,執(zhí)拗眺望著遠去的妻子,一任風吹雨打,癡心不改,化作了今天的簍子石。而當年夫妻生離死別的地方,后來生長出兩棵大樹,一棵松,一棵楊,兩棵樹之間多處重疊,站在桃花溪邊向后人訴說著這不離不棄的愛情故事。當?shù)厝酥^之其象征恩愛相隨,被文人稱作“不了情”。
桃花溪中這對一見鐘情的男女,相傳實際上就是那傳說的牛郎與織女。只為不做神仙,他們愿在桃花溪邊做一對人間幸福眷侶,才不得不隱姓埋名,深藏在大別山中。
也許,你只知道“牛郎與織女”的悲催故事,卻不知道世上竟也還有這般一模一樣的“放牛娃與桃花女”的離奇?zhèn)髡f;或許,你只知道天上“迢迢牽牛星”的神秘,卻不知道人間卻還有與之對應的“仙人挑擔簍子石”的神奇;抑或,你早就知道這些故事與傳說,只是誰也無法斷定他們究竟是不是傳說中的牛郎與織女;更或許,你和我一樣,更愿意相信牛郎與織女不僅僅是傳說。只是不知道這樣凄美動人的故事究竟是否真實?究竟發(fā)生在人世間的什么地方?實際上,千百年來,這個美麗的故事就這樣流傳在大別山的山山水水之中。你刨根問底要我告訴你這一切有何證據(jù)。我無法告訴你更多,我能告訴你的,就只是這樣一個如夢如幻似真似假的傳說。至于“桃花溪”是不是傳說,那正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或者,不足為外人道,竟不知所蹤了;或許因時過境遷早已經(jīng)不是當年的“世外桃源”了。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只要心中充滿愛,人間處處桃花源。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