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桃樹枝頭,一個個青色小果子蜷縮在稠密葉叢中納涼;滿地圓溜溜的西瓜,像穿著綠衣裳的胖娃娃,靜靜依偎在桃樹懷里甜甜酣睡。微風拂過,池塘中泛起層層漣漪,逗得三五成群小魚追逐嬉戲……在紅山鎮(zhèn)白鋪村創(chuàng)業(yè)女青年吳滿紅建設的優(yōu)質水果采摘園里,處處皆風景。
說起吳滿紅的經歷,白鋪村村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年少的她獨自在外闖蕩,現(xiàn)如今,她響應“能人回鄉(xiāng)”號召,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帶領困難群眾脫貧致富。
勤學苦鉆,打工妹升為業(yè)務主管
1994年初中畢業(yè)后,吳滿紅選擇前往廣州務工。“出了社會我才知道,原來想找事做的人很多。我根本沒有什么機會。”在異鄉(xiāng),吳滿紅四處碰壁,求工之路一度十分艱難。
經過尋找,吳滿紅終于在一家制衣廠安頓下來,隨后每天“兩點一線”來往于工廠和宿舍間,過著簡單而枯燥的生活。
在一次老鄉(xiāng)聚會中,吳滿紅聽說廣州市番禺區(qū)一家合資廠招工的消息,她偷偷報名參加考試,并且成功通過。
新的環(huán)境,新的崗位,吳滿紅躊躇滿志,“一定要干出個名堂”。
不懂外語,不懂專業(yè)名詞,思維跟不上,問題接踵而至。
為了盡快適應崗位,吳滿紅利用下班時間,查找資料,刻苦學習相關知識。短短3年,她從普通員工晉升為業(yè)務主管。
2006年,吳滿紅接觸到了電子商務行業(yè)。在朋友帶動下,經過思量,加入了電商開始進行創(chuàng)業(yè)。
“面對全新的行業(yè),從零開始積累線上創(chuàng)業(yè)經驗。”吳滿紅說,她買了不少關于淘寶銷售的書籍,利用晚上時間認真研究,經常看書看到深夜,不懂的地方虛心請教同行前輩。
一路學習,一路成長。吳滿紅的電商生意慢慢紅火起來,頂峰時日接單量過200單,日收入過萬元。“這行風險比較大,賺得快也虧得快。”踏足過山巔,同樣也經歷過低谷。說起電商帶來的變化,吳滿紅深有感觸。
在2017年,生意的起起伏伏讓吳滿紅有了些疲倦。同年,因娘家遭遇變故,思念年邁的母親,她決定結束在外打工的日子,帶著孩子回到了家鄉(xiāng)。
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誓讓家鄉(xiāng)換新顏
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一幢幢整潔明亮的房屋,還有熟悉的大樟樹。走在自小長大的村里,吳滿紅感受到了精準扶貧政策帶來的深刻變化,也暗下決心要帶領家鄉(xiāng)父老脫貧致富。
回鄉(xiāng)后,吳滿紅請教農業(yè)專家,在田間地頭尋找適合村級發(fā)展的產業(yè)。正巧趕上白鋪村產業(yè)扶貧基地優(yōu)質水果采摘園項目招投標,經過反復考察與論證,她一口氣承包了50畝土地,發(fā)展鄉(xiāng)村休閑游產業(yè)。
為了支持村級產業(yè)扶貧基地發(fā)展,白鋪村“兩委”多方籌措資金,先后從省農科院引進黃桃、水蜜桃、蟠桃等優(yōu)質水果品種共1萬棵。吳滿紅利用電商經驗,圍繞桃林、荷塘,投資30多萬元設計興建農家樂餐廳,套種西瓜、葡萄、黃瓜、花生等瓜果蔬菜,果園基地煥然一新。
施肥、拔草、打樁、掐藤、澆水。“我原來只是給家門口菜園澆澆水,現(xiàn)在每天一干不知不覺就是十幾個小時。”談起果園基地建設,吳滿紅說。
“我的工作就是給果林鋤草、修剪枝葉。”白鋪村二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吳明福說:“除草這種勞動強度稍大一點的活路,每天工資100元。能照顧家庭,還能增加收入,一舉兩得。”
吳滿紅先后雇用30多名貧困戶到基地務工從事除草、施肥等護理工作,每戶月增收千余元。同時,聘請貧困戶參與果苗種植以及日常管理等維護工作,5戶貧困戶獲得穩(wěn)定收入來源。
“部分貧困戶家庭成員病殘老弱多,勞動力少,無法外出就業(yè),沒有穩(wěn)定經濟來源,在基地務工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白鋪村村支書阮中貴說。
為了擴大果園基地種植規(guī)模,吳滿紅邀請村里貧困戶參與試種各類瓜果蔬菜,種植的蔬菜無償贈送給村民。“今年所有瓜果蔬菜都是試種階段,接下來我還會繼續(xù)擴大種植規(guī)模,吸收更多的貧困戶參與,配套土特產加工和銷售,讓他們的腰包都鼓起來。”
吳滿紅心中有一個計劃:3年內把果園基地建成集種植生產瓜果、品種繁育、旅游觀光、休閑娛樂、自主采摘為一體的高效種植園。
(通訊員:沈牧 編輯:畢倩 審核: 張奧嬋)
(作者:通訊員 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