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芝村,一個很好聽的名字,一個充滿夢幻色彩的小小村落,就因為這里有著百年老宅——段氏府而得名。
段氏府坐落在美麗的英山縣南河鎮(zhèn)靈芝村,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清朝光緒年間湖北省候補知縣段昭灼的府第及莊園,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其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605平方米,是湖北省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單體古民居。
推開歷史厚重的大門,親近他的來世今生,觸動你心靈的不僅僅是這座百年老宅的藝術風格,更是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順著蜿蜒的河水隨即而上,不甚寬闊的道路穿插在綠色茶園之中,厚實的石頭圍墻圈著深深的院落,老遠就可以看見藍色天空中,黛色的小青瓦在群山的掩映中若隱若現,四四方方的青磚壘成的院墻,高聳入云的馬頭墻有著徽派建筑的風格特色,更有別于徽派建筑風格,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有著更多的是鄂東民俗特色。
剛進圍墻院門,左邊一棵古老的香樟樹、右邊一棵古老的柏樹高聳入云般矗立在你的眼前,讓你目不暇接,粗大的樹干蒼勁有力,枝繁葉茂猶如傘狀鋪天蓋地,斑駁的樹皮向你訴說著歲月的年輪,見證歷史的變遷和滄桑。
展現在面前的是白灰勾縫、青磚壘成的厚厚的墻壁,主要墻體均為承重墻,外墻采用清水墻做法,內墻除個別為混水墻外,大部分也是用清水墻做法,即用白灰漿涂刷。從斑駁的青磚墻壁上可以看出歷史的痕跡。外墻上的墻基石全部由3米見長的石條砌成,寬40公分,厚30公分。每隔一定的距離就砌有一塊漢白玉石磚,上均陰刻楷書天干地支連詞,如“午丙”、“丙巳”等字樣,共24塊,寓意非常深刻。
高聳入云的馬頭墻由磚砌斗栱而成,飛檐翹角的姿態(tài)仿佛述說古老的故事,繪制的花鳥蟲獸栩栩如生,錯落有致,簡樸古拙,屋脊頂上飾有長龍飾物,墀頭變化多端,可見工匠藝術的非同一般,只可惜歷經歲月的磨礪,檐畫中的顏色都褪色了許多,早已尋不見當年熠熠生輝的風采。
疾步走到大門跟前,只可見,門框由白色漢白玉做成,高300厘米,寬160厘米,門葉厚15厘米。正門外側一對漢白玉抱鼓石日夜守候在厚重的大門外,呈八字形,抱鼓石雕刻有卷云圖案的底座承托,銜接底座與門框的是一個高60cm的方形漢白玉石柱,石柱上刻有花瓶,瓶內穿插文武官所用之物,文左武右。左面石鼓正面雕刻“麟祉呈祥”,反面為“竹菊”圖案,右邊正面雕刻“鹿鶴同春”,反面為“梅蘭”圖案。右側門柱刻有“大清光緒廿四年戊戌二月初四日吉時段潤霖續(xù)建”題記。
跨進高高的漢白玉門檻,推開厚重的鑲有銅環(huán)門扣的木門,驚艷到你眼球的竟然是府內的三重兩進院落,按八卦方位為二十四向,采用中軸、左右對稱的形式。整個主體建筑由中央大廳、東西廂房、東西羅漢堂、閣樓、書房、繡樓等構成,形成完整的鄂東民風的建筑格局。
室內通道縱橫交錯,穿行在房屋之間,仿佛置身于庭院深深之中,你才會真正領會到段氏府的深之奧妙,院內共有大小天井17個,共有房間99間半,所以無論你怎么數,都難以數清99間半房屋。
房屋的正廳也稱作“官廳”,是專門接納客人的房間,官廳正上方為祭祖臺,大門上方就是用木板鋪就的戲臺,戲臺分前臺和后臺,前臺又分正臺及兩廂,正臺為表演臺,兩廂為樂隊伴奏,利用天井采光的作用,“低頭祭祖,抬頭看戲”的布局在段氏府尤為突出。望著寬闊的戲臺,不絕于耳的戲曲余音繞梁,讓你不得不置身于唱腔之中,不難想象,曾經熱鬧非凡的場景是多么的氣派。
整個大廳寬10米,長21米,高7米,由四根三尺見圍的柱子撐起兩道龍門大架而成。各梁架之間均有鏤空木雕,柱礎質地均為雕刻,有“蝴蝶戲金爪”等圖案的漢白玉。正廳脊檁正中寫有“皇清光緒二十四年歲官戊戌孟冬月榖旦 段昭灼建”題記。
段氏府房屋整體都是磚木結構,木構架為防變形的穿斗架形式,梁架為草架。主體建筑的柱礎由漢白玉雕刻而成,柱不落基,基石全部都是漢白玉制作而成,雕刻內容有“瓜蝶連綿”、“福綠壽喜”、花鳥魚蟲、人物故事及幾何圖案等,各式各樣的柱礎有十幾種。
走過東西廂房就是東西羅漢廳了,也叫“橫廳”,兩羅漢堂結構一致,均由六個不同金爪形圖案的石柱礎托著六根大柱架起的兩根龍門大架,形成木樓及木樓以上的屏風、木斗拱,并組成了木樓以下的屏風園門,大架交接以鏤空木雕,屏風上雕刻了各種花鳥及其它圖案,內壁上各有一直徑150cm的圓形壁畫,分別繪制“天女散花”和“嫦娥奔月”。
羅漢廳一般為主人會見貴賓、議事、看書的地方,沒有特殊的事,所有人是不能隨便入內的。逢年過年過節(jié)、婚喪喜慶之時,羅漢廳都要懸掛不同顏色的燈籠,分紅、白兩色。
從羅漢廳穿到正室必須要繞著回廊走,正房皆為磚木結構建筑,木構架用材考究,穿枋如梁。大部分建筑均分上下兩層,設有樓板枋和樓板,二樓就是所謂的小姐繡樓,此刻,多想穿越到那個年代,化身于待字閨中的小姐,吟詩作畫,多么愜意啊!
挨著窄小的木樓梯上到二樓,木質的“美人靠”很是精巧,順勢坐在美人靠上,遠觀房屋屋頂,均為單檐硬山灰瓦頂,整個屋面均為人字坡形狀,小青瓦覆蓋檐口,所有脊飾皆用小青瓦干壘,脊墻體由墻體圍合,天花大多采用菱角構成,東西兩側的山墻墻帽用布瓦做的鱗片龍脊,建筑山花露出山墻的則用如意垛封砌,與墻帽一起形成長龍前行狀,與屋脊的龍體交相輝映。
整個主體建筑的排水系統均設于地下,房屋共有大小不同的天井17個,所有排水均用長達4m的長條石鋪砌,有石塊雕鑿的錢幣樣的排水孔方便排水,雨停水干,百余年來從未堵塞。這水到底排向哪里?曾經的謎也被專家學者給出了答案,出水口就是位于距段氏宅350m的靈芝橋下,建造非常隱蔽,由此可見該房屋設計的科學性、隱蔽性和實用性。
佇立在段氏府里,你不得不驚嘆這座美麗的莊園,因規(guī)模宏大,布局精巧,具有完美的建筑藝術價值,它不僅是鄂東民居的典型代表,而且還承載著光榮的歷史使命,一度成為鄂東黨政軍工作中心,更是一處光榮的革命舊址。
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從1931年至1947年期間,紅四軍、紅28軍便衣隊、新四軍五師以及劉鄧大軍,都曾經以段氏府為宿營地。1931年6月,蘇維埃紅四軍軍區(qū)政府在此成立;1931年9月,紅四軍軍長徐向前在雞鳴河召開黨的活動份子會議后,軍部曾在此宿營;1940年5月,田月光建立的秘密便衣隊在此展開了一系列的抗日游擊隊活動;1947年11月14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司令部機關350多人在此宅和傅家坊一帶安寨扎營;劉伯承夫人汪榮華從金寨來英山參加革命時,在段氏府居住達三個月之久,帶領受傷的戰(zhàn)士們安營扎寨,修養(yǎng)身體,并為當地的老百姓傳授紅色革命和文化知識,1996年汪榮華再次來英山,專程來到段氏府參觀,對其記憶猶新,念叨老鄉(xiāng)的情感久久不能平靜,一度贊譽段氏府保存完好。
深深幾許段氏府,見證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fā)展壯大,見證了新歷史時期的改革與發(fā)展,這座美麗的莊園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吸引更多的人為之敬仰。
(作者:葉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