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冬日里的朝陽映照著大地,在方家咀鄉(xiāng)大畈河村,幾排蒙著遮陽布的溫室大棚格外引人注目。
“你們看看這些菌棒,9月份運過來的,只要生長正常,最快這個月月底就可以長出第一批香菇了。”在大棚里,柯海洋向我們介紹著眼前的一排排香菇菌棒。
今年32歲的柯海洋是大畈河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這個年紀當上村支書在我縣都是不多見的,他27歲的時候就來到了大畈河村任財經委員,在去年11月份被選為黨支部書記。記者所在的地方就是柯海洋帶領大畈河村建設的70座香菇大棚之一,并且該大棚已經被他個人所承包。
大畈河村位于方家咀鄉(xiāng)北部,村中土地較多,但沒有較優(yōu)質的經濟發(fā)展渠道。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村中的土地漸漸荒蕪了起來。
“村民也嘗試種植其它經濟作物,但受到規(guī)模、技術,信息等條件制約,效益都不高。”柯海洋說。
如何帶領村民致富,過上好日子,柯海洋經常望著眼前荒蕪的土地發(fā)愁。
一個偶然的契機,柯海洋了解到我縣引進了香菇種植項目,并正在大力推廣,而且還有一系列相關政策進行補貼,這讓柯海洋起了心思。“香菇近年來市場收購的價格穩(wěn)定,而且有政府的扶持,何不在村里建大棚種香菇”。
說干就干,村“兩委”召開村民大會,流轉了土地80畝,用作建立溫室大棚,發(fā)展香菇種植,在種植的過程中,還經歷了一番不小的波折。馮際洲 何驥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