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過年習俗里,"吃"永遠是聚集親情的重要主題之一。有很多的春節(jié)美食,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在我縣,就有一道美味,充滿了濃濃的年味兒。
每年立冬過后,老鄉(xiāng)們就開始備年貨,腌魚腌肉灌香腸,其中還有一樣必不可少就是豆腐粑兒。
豆腐粑兒在我縣是獨特的存在,只有在過年時節(jié)才能制作,太早太遲都容易壞。制作豆腐粑兒,得先將豆腐和豬血揉成泥狀,再加入五花肉肉丁,還有鹽、生姜等佐料,然后反復揉打。
村民:以前過年只有豆腐吃,老一輩的說加上豬血,做起來是紅紅火火的,團團圓圓。
臨近年關,走在英山的鄉(xiāng)村里,家家戶戶門前的竹編上都曬滿豆腐粑兒,愈曬色愈深,愈曬味愈濃。
市民:這個豆腐粑兒像媽媽的味道,是英山的特產(chǎn),馬上過年了,我要給外面的親戚朋友寄一點過去,買個幾十斤。
現(xiàn)做的豆腐粑兒蒸熟切開后,透著臘香,閃著油光,一口吃下去噴香綿軟,是大別山在外游子最愛的家鄉(xiāng)味。現(xiàn)如今,這一傳統(tǒng)美味也端上了大小飯店的餐桌,成了游客們爭相購買的年貨。
飯店負責人胡濤:這個需求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從去年的三四千斤,到今年的上萬斤。今后,我們想把豆腐粑兒的制作工藝按老傳統(tǒng)模式,爭取量產(chǎn),把英山味道留住,把英山味道傳播出去。
(融媒體記者:熊豪 徐偉 編輯:藍洋 審核:黃炎 終審:張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