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保干部跟你們醫(yī)生一樣,都有一顆仁愛之心,行仁義之事,定會百毒不侵!”湖北省英山縣第一中學教師王勝這樣開玩笑地安慰妻子。2月11日,當學校領導在工作群里說包保片區(qū)疫情排查人手不夠時,王勝第一個留言說:“我可以去!”家人知道王勝主動報名當上社區(qū)抗疫包保干部,有點吃驚。兒子說:“您五十多歲快退休了,身體抵抗力哪比得上年輕人?”但家人明白,王老師認定的事情一向九頭牛都拉不回。最后,在醫(yī)院檢驗科工作的妻子疼愛地叮囑道:“別人躲都躲不及,我們家倒好,全家上陣!不過,你可要搞好防護,千萬小心!”
2月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鄂東大地,形勢非常嚴峻。確診病例越來越多,位于武漢城市圈的英山縣也不可避免地進入了爆發(fā)期。2月4日,確診超過50例,成為高風險地區(qū)。盡管城區(qū)已經(jīng)封閉路口、小區(qū)、樓道,但是管控仍然存在漏洞。而居住近一千戶家庭的廉租房小區(qū),人數(shù)多,人員雜,更是防控的薄弱之地。縣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當機立斷,分到各個單位包保,英山一中負責7個單元147家。
抗疫之初,校務、卡口值班就把干部排得滿滿的,一中接受到這個艱巨任務時,竟有些為難:現(xiàn)在疫情大爆發(fā),人人自危,唯恐避之不及,安排誰合適呢?已屆55周歲的特級教師王勝了解這一情況后,第一個報了名,當起21戶低收入家庭的“包保”干部。
包保逆行,折射大愛仁心
俗話說“醫(yī)者仁心”,包保干部就像醫(yī)生甚至保姆,必懷仁心,事無巨細,一包“兜底”。沒菜沒米,缺少生活物資,立馬想辦法買到送上門;有個下崗職工,錢也用完了,就先墊著;有個住戶沒有口罩,出不了門,就把自家的口罩送給他。
一天,王勝接到了一位包保戶——94歲老爺爺?shù)碾娫挕@先思艺f,家里的潤腸、降壓和治療哮喘的藥都吃完了,解不出大便,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那時剛剛封城,代購證還沒有辦下來,藥店也大部分關門了。王老師只好打電話四處打聽,托熟人在醫(yī)院買到了潤腸和降壓藥。但是,在疫期期間,與新冠肺炎相關的治療咳嗽發(fā)熱類藥品全都下架,禁止出售。老爺爺上了年紀,倔強異常,對藥品有心理依賴,這可如何是好?情急生智,王老師想到自己80多歲的岳父也患類似的老年病,說不定有這些藥。他連夜趕到岳父家,真的找到藥了。可中風后的老岳父,也不好說話。最后,王老師連哄帶騙地勻了一瓶治療哮喘的氨茶堿,深夜送到老爺爺家,總算解決了一個大難題。
社區(qū)就是戰(zhàn)區(qū),包保就是逆行。春節(jié)時的廉租房里,大部分人是外地務工返回過年的,許多是從武漢或路過武漢回來的,有沒有病毒攜帶者都很難說。在所有人宅家避“毒”的日子里,王勝就是勇敢的逆行者:入戶調(diào)查,登記信息,配送物資,每天“四項”排查,摸排京津冀務工人員,及時上報信息,完滿完成各項任務。
變身主播,備戰(zhàn)線上教學
新冠病毒肆虐,百年不遇,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的非常時期,學生全部居家線上學習。作為一名高三語文老師,王勝還肩負著“停課不停學”的重要使命,于是迅速轉(zhuǎn)換角色,當起了“網(wǎng)絡主播”。
英山縣屬于山區(qū)貧困縣,大部分學生家在農(nóng)村,經(jīng)濟條件差,沒有網(wǎng)絡,或者網(wǎng)速差,卡頓嚴重,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實際上處于“停學”的狀態(tài)。怎么辦?王勝積極呼吁,在政府、通訊運營商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不僅使自己所帶班級的學生都用上了網(wǎng),還使全縣各界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基本解決了學生線上學習硬件不足的難題。有的鄉(xiāng)鎮(zhèn)在抗疫宅家時,甚至將沒有孩子上網(wǎng)課的家庭信號掐斷,以保證學生收看網(wǎng)課的質(zhì)量,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一致贊譽。
沒有老師面對面的教學和監(jiān)督,有的學生只是掛網(wǎng),玩“空城計”,心不在“線”;有的借“機”玩游戲,刷抖音;有的線上學習效率低下,厭倦學習,怎么辦?王老師利用騰訊課堂上網(wǎng)課,不斷摸索小技巧,總結“金點子”,想方設法隔空發(fā)力,打造豐富生動的魅力語文課。他精心備課,精選內(nèi)容,條分縷析,風趣幽默,深深地吸引著學生。例如,他結合防疫英雄故事,搞好作文教學,既鍛煉了學生寫作能力,又使學生受到德育熏陶。他通過限時作業(yè)、在線批閱、實時提問、討論交流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思考、主動合作、深度學習,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熱情,提升了線上教學效果。
線上教學存在很多可控因素,對學生的自制力要求很高。現(xiàn)實中,很容易造成兩極分化,勢必就有“掉隊”學生。王勝老師認領了6名“掉隊”學生,每天為這些同學“開小灶”:線上后臺點名,通過QQ留言進行“線上談心”,發(fā)一篇優(yōu)秀示范作文,檢查作業(yè)落實情況,捕捉閃光點并在家長群里點贊。特別的關注特別的愛,在王老師的悉心幫扶下,這些同學的自覺性漸漸增強了,進步也明顯了。
傳道育人,彰顯師者厚德
一直以來,王勝老師始終堅持“大語文”理念,竭力“育人育德”“以文化人”,引導學生在學業(yè)和精神上共同成長。疫情來襲,他馬上意識到:危機也是契機,災難是一本無字教科書,在線教學是厚植學生家國情懷的好時機。王老師發(fā)動學生上網(wǎng)搜索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分享到學習群,組織學生在線討論,開展探究性學習,實現(xiàn)思維碰撞。這樣一來,緊扣社會熱點,把立德樹人融入語文課堂,教育學生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引領學生感悟鐘南山、李蘭娟等逆行的白衣天使博大深厚的愛心,體會災難面前眾志成城的民族擔當,樹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公民責任感,讓孩子們在災難中成長,在磨礪中前行。
此外,長期居家隔離,對天真爛漫活潑好動的學生來說,簡直難以忍受!在與家長的溝通中,王老師發(fā)現(xiàn),班上學生中有的容易沖動,情緒波動大;有的存在逆反心理,與父母對立;有的厭學貪玩,耍橫不講理。針對這些情況,王勝老師在學生群里公布自己的電話、QQ、微信號碼,讓其成為心理咨詢熱線。他的熱線就是同學們釋放壓力的驛站,也是同學們奮進拼搏的加油站。論年齡,他是學生的父母輩,但頗具親和力的他就像老大哥一樣,總是平等坦誠地和學生談心:談煩惱,談困惑,談理想;不批評,不指責,不懲罰;多理解,多鼓勵,多點贊。他無微不至的暖心之舉,讓處于高三備考高壓下的孩子們堅定信心,樹立目標,拋棄焦慮,走出陰霾,以飽滿的激情投入“最后的沖刺”。
有些家長與孩子“斗智斗勇”,因愛生煩,不堪重負,“壓力山大”。王老師無論是電話家訪還是入戶家訪,都主動當起了義務“心理輔導員”。有個學生總愛睡懶覺,不滿父母管束,與父母鬧矛盾。王老師開導家長說:“不要厭煩孩子,想想他小時候可愛的樣子,給你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打罵無益,慢慢引導,愛可以改變一切!”家長以愛和陪伴的方式,終于使孩子慢慢改變了睡懶覺的缺點。“孩子居家學習時間長了,有些急躁、焦慮、擔憂都是正常的。但家長是榜樣,只有家長端正了心態(tài),孩子才會沉下心來。”一位家長聽了王老師這番話后,放松了不少,表示愿意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并試圖以身作則,慢慢感化孩子、改變孩子。
疫情無情人有情,教書育人貴在心。非常時期,王勝老師就是這樣“疫”網(wǎng)情深,甘于奉獻,仁心授業(yè),厚德育人,發(fā)揮著特級教師的應有擔當,在平凡的崗位上收獲別樣的精彩!(通訊員:劉春利)
(作者:劉春利)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