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上杜鵑紅似火,山下茶園碧似海。”茶香浸染的四月,一幅綠色示范鄉(xiāng)村的全景圖映入眼簾。
茶葉、杜鵑、蘭草花,都是四月的寵兒,灼灼燃起的杜鵑紅,淺淡雅致的蘭花草,在碧綠的茶園輝映下,氤氳成香清淺相依,它們,彼此交融、彼此升華,想必人間四月天,再也尋不見如此恰到好處的絕美,卻同在一座山中顯現(xiàn),觸及山巒,信步拈花,難得這般釋然,“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氤氳非一香,參差無異色”的詩句便會在你心頭縈繞不去。
牛背脊骨山,海拔1100多米,位于陶家河鄉(xiāng)胡家灣村,赫赫有名的紅二十五軍“牛背脊骨戰(zhàn)役”就發(fā)生在此,這里也是鄂豫皖根據(jù)地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主戰(zhàn)場,至今仍保留著當年的戰(zhàn)場遺址。
這片鮮血染紅的土地,空氣清新,四季分明,常年云霧繚繞,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版圖面積8.5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5800畝,耕地面積550畝,藥材180畝,茶葉520畝。勤勞的人們充分利用“好山出好水,好水出好茶”的便利,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耕耘繁殖,綿延不息。
這是我第二次踏入胡家灣村,第一次是為了盼尋牛背脊山上的紅杜鵑慕名而去。看慣了家鄉(xiāng)整齊劃一的大片茶園,沒想到高山茶園的景致如同“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小家碧玉的感覺。連綿起伏的山峰一座挨著一座,夾峙著的水泥路蜿蜒而上,想必以前的胡家灣村更是交通不便,但是這條通往世外的路卻是出行的必經之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修建成寬敞的旅游公路。
遠處的風景盡收眼底,滿眼綠色蔥蘢,縱橫阡陌間,密密麻麻的茶園由低向高處蔓延,見縫插針般的在貧瘠的土地上肆意生長著,綠茵如毯的茶園中,采茶人正全神貫注的采摘,全然不顧外界來的打擾,嬉笑聲、歡叫聲伴隨著雙手上下翻飛。
迎接我們的是胡家灣村支書林如利,熱情好客的林支書為我們端來上好的茶,“來,嘗嘗我們的陶陽春茶。”
明亮的玻璃杯子,碧綠的茶葉在滾燙的開水中沉浮,葉綠湯清,虛無縹緲的茶葉漂浮在茶湯里,翩翩起舞。忍不住端起茶杯,竟有裊裊茶香,飄在杯口,氤氳在水面,慢慢彌散開來,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如觸電般襲來。“啊,我聞到了這茶里有蘭草花的清香。”“對,這就是我們陶陽春茶的獨特之處!你們還真是愛茶會品茶之人,因為我們的茶園是在高山種植,漫山遍野都是蘭草花,常年霧氣繚繞,造成茶葉生長過程中就浸染了蘭草花的花香,這也是高山茶的不同之處”,陶陽春茶廠負責人謝黨生笑盈盈的說。
喝著茶,聊著天,聽林如利支書介紹,胡家灣村在20年前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當時主要以種水稻、玉米、紅薯等自給自足的傳統(tǒng)農業(yè),農民一年到頭也只是混個“肚兒圓”。1995年村兩委在陶河鄉(xiāng)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召集全村村民代表和黨員共謀發(fā)展大計,有村民提議學習種植茶葉,當年新建茶葉基地120畝,經過三年幼茶撫育,農戶嘗到了發(fā)展茶葉的甜頭。
1999年,采用農戶自主發(fā)展和村集體連片發(fā)展模式,新增茶葉面積過150畝,2006年新增80畝。隨著茶葉面積的不斷擴大發(fā)展,村民的年收入翻幾番,將茶葉和藥材作為支柱產業(yè),但是由于交通閉塞,茶葉銷路不暢,“賣茶難”的問題急待解決。2011年,村兩委反復研究,決定籌措資金新建茶葉加工廠,占地面積500多㎡,添加茶葉加工機械。
2014年胡家灣村被評為深度貧困村,對口幫扶單位是英山縣烈士陵園,為了助推精準扶貧工作,烈士陵園多年來幫扶修建公路、村容整治、就業(yè)扶貧等,依托紅二十五軍建立烈士紀念碑、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又新建拓展連片茶葉基地100畝,苗木基地20畝、藥材基地20畝等方式讓農民增收,精準脫貧;2016年縣烈士陵園和村兩委商量,開發(fā)專業(yè)合作社的模式,從機械茶轉變做高山云霧名優(yōu)茶,注冊了名優(yōu)茶商標“陶陽春”,成立陶陽春茶廠,讓陶陽春茶真正走出深山,贏取更廣闊的市場。
隨著茶葉品質的提升,茶農收入逐步增加。2019年又新建了無性系優(yōu)良品質茶園80畝,形成了真正的茶葉專業(yè)村。
“茶好不嫌路遠。”聊興正濃,一群外地口音的人來買茶葉,茶廠老板謝黨生為客人們挑選著茶葉,看著他們熟識的樣子,就知道都是老顧客。“我們陶陽春茶是純手工茶,以質量取勝,都是限量版的定制茶葉,不求多只求精,前來購買的客人都是回頭客、結緣的老朋友,這次疫情絲毫沒有減少茶葉的銷量,相反通過網絡銷售量不比往年少。”
望著來來往往的買茶人,不由地突然想起白居易的詩句“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文字:葉雨霞
圖片:王勝勇
(作者:葉雨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