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40年,他用情堅守鄉(xiāng)村教育,用愛呵護學生成長,用心培育鄉(xiāng)村教育沃土,把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大山深處的孩子們,用實際行動踐行和傳承“風凰琴”的堅守、大愛、奉獻精神。他就是敬業(yè)奉獻模范---孔家坊鄉(xiāng)父子嶺小學校長鄭建新。
鄭建新,孔家坊鄉(xiāng)父子嶺小學校長,先后被評為“湖北省職工職業(yè)道德先進個人”“黃岡市十佳校長”“黃岡市最美鄉(xiāng)村教師”,授予“英山縣五一勞動獎章”“鳳凰琴薪火獎”、第三屆英山“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在我縣偏遠的父子嶺小學,這里山連著山,山騎著山。上世紀80年代,父子嶺村沒有學校,幾十個孩子們只能走遠路到外村上學,有的卻在家游蕩。不滿20歲剛剛高中畢業(yè)的鄭建新心疼不已。這一刻,用知識改變大山落后的面貌成了他終生的理想。
就這樣,經(jīng)村里研究同意,他成為了當時村辦小學的唯一教師,簡陋的村保管室改成學校,課桌、黑板、教具,都要親自動手制作。三個年級20多個學生,語文、數(shù)學、音樂、美術(shù),只要是大學校有的課程他全部開齊,一個人進行“復式”教學。
孔家坊鄉(xiāng)父子嶺小學校長鄭建新說:“我剛到這個學校來的時候,兩排土坯房,下雨的時候外面大落,里面小落,風刮得嗚嗚的響,當時學校的環(huán)境特別差。”
當時,每學期的開學,他都要翻山涉水一整天走80多里路到縣城購買課本和教具,一包一包,肩挑背馱按時把課本送到學生手上。
在鄭建新眼里,孩子們就是未來的希望。40年間,他累計資助的學生有50多人,連續(xù)帶班30多年,不計得失,讓一批批孩子就此走出大山。他利用節(jié)假日走遍學校服務片區(qū)6個行政村的每一個角落,走訪了2000多個家庭,寫下了10萬多字的家訪日記,每個學生的情況都如數(shù)家珍。
父子嶺小學校長鄭建新說:“那個時候教職工少,人雖然苦,但很快樂,望著那些天真的孩子,渴求希望學到知識的眼神,從內(nèi)心來說不知道累。”
曾幾何時,面對金錢涌動的社會,他也曾動搖過,但當他面對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時,他又多次主動放棄了下海經(jīng)商、調(diào)動進城的機會。只有他自己知道,山里的孩子們需要他,帶著更多的孩子飛出大山才是他的最終希望。
(融媒體記者:徐偉 編輯:胡焯雄 審核:黃炎 終審:段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