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山壯麗我說長征丨一百二十口水窖的承諾
7月3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欄目,播出《江山壯麗我說長征|一百二十口水窖的承諾》。重點宣傳了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傳承和發(fā)揚紅二十五軍長征精神,帶領(lǐng)群眾脫貧致富。介紹了十八大、十九大黨代表魏登殿克服艱難險阻為群眾修水窖、謀“出路”的感人故事。
紅二十五軍在鄂豫陜邊區(qū)活動期間,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始終是斗爭的前沿地和穩(wěn)固的大后方。艱苦歲月里,紅軍許下承諾,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讓窮苦人民看到希望。如今,坎子山村的一百二十口水窖,兌現(xiàn)了這份諾言。
有紅軍,窮人就有希望
我是湖北省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xiāng)坎子山村黨支部書記魏登殿。“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有紅軍在,窮人總是有希望的。”
1935年1月19日,紅二十五軍主力進入湖北省鄖西湖北口的大、小新川一帶,中共鄂豫陜省委和軍部駐小新川,成立了大、小新川蘇維埃政府,發(fā)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把沒收的糧食和其他財產(chǎn)分給貧苦農(nóng)民,鎮(zhèn)壓了惡霸地主,開展了土地革命運動。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nèi),鄂豫陜根據(jù)地宣告建立。
天再干,也能有水喝
由于坎子山村是喀斯特地貌,天干存不住水,村里沒有水吃。老百姓就到10公里以外的泗峽口背水,很吃力。坎子山,有紅軍長征走過的路,水,承載著當年紅軍的承諾。
120口水窖,讓村里告別吃水難、用水難
建水窖的過程中,大量沙子沒法從山下背,魏登殿就和村民用磨來研磨石子做沙子,磨了2萬多斤石子,建起了110口小水窖、10口大型水窖。魏登殿說,“如今天再干,這里都有水。全村徹底告別了吃水難、用水難的問題。”
路再險,也會有“出路”
從前,坎子山村是個“五無”村,無路、無房、無水、無電、無地。
1975年,魏登殿從部隊復員回到家鄉(xiāng)干起村黨支部書記,一干就是48年。因為路不通,村民們種的東西賣出不去,需要的東西進不來,嚴重影響農(nóng)戶致富。“要想富先修路”,魏登殿多方籌措資金,帶領(lǐng)群眾在懸崖鑿出5公里“絕壁天路”,從此坎子山村徹底結(jié)束幾代人肩挑背馱的命運。
坎子山村海拔較高,土地貧瘠,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低。全村推廣種植高山蔬菜,建起了高山蔬菜基地。坎子山村因地制宜,把中央的政策落到實處,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實惠。
魏登殿說,“當年紅軍說人民要翻身解放,沒有剝削沒有壓迫,要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耕牛。我們現(xiàn)在都有了。”
鳥瞰鄖西縣
國家文化公園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公園鄂豫皖革命紀念館原館長、研究館員 吳世儒:
紅軍在敵后的斗爭,也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戰(zhàn)略轉(zhuǎn)移后,國民黨糾集了56個團的兵力,對留在鄂豫皖地區(qū)的紅軍和游擊隊限期剿絕。在1935年的2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決定將分散在各地的紅軍游擊隊集中起來,重新組建紅二十八軍,由高敬亭任政委,統(tǒng)一領(lǐng)導鄂豫皖根據(jù)地的黨政軍工作。重建后,紅二十八軍始終堅守在鄂豫皖蘇區(qū),在大別山的密林之中,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組建便衣隊,在群眾的支持和掩護下堅持斗爭。正是軍民團結(jié)一心,才能贏得大別山紅旗不倒的崇高榮譽。
(來源:中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