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400年前,陳開焱的先輩們從江西北上,遷至現(xiàn)在的長港鎮(zhèn)峒山村,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作為峒山村的種糧大戶,陳開焱春耕秋種、肩挑背扛,跟田地打了一輩子交道。
1996年—1998年,三年水患,許多村民顆粒無收、血本無歸。連年歉收后,鄉(xiāng)親們逐漸對種田失去信心。不少村民賣掉耕牛,閉門鎖戶,前往廣州、深圳、武漢等地打工。
面對大片大片拋荒的田地,陳開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盡其所能從村民手中流轉26畝田地,加上已有的17畝田地,這43畝田地就成為他施展抱負的實驗田。從此,他晨興月歸、夕露沾衣,黝黑的皮膚和土地渾然一色。
在那個生產(chǎn)成本居高不下的年月里,陳開焱雖然勤爬苦做,卻還是避不開種糧虧本的現(xiàn)實。2005年,陳開焱開始試種湘蓮、棉花等經(jīng)濟作物,依然收獲無多。
后來,聽說養(yǎng)殖小龍蝦賺錢,陳開焱又連忙調轉經(jīng)營方向,可因沒技術、沒經(jīng)驗,養(yǎng)殖龍蝦連年虧損,累計虧損超過20萬元,家中債臺高筑。
2013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峒山村,陳開焱是當時參與座談人之一。總書記強調,“糧食安全要靠自己”。一語驚醒夢中人。于是,陳開焱堅定了種糧的決心。
2014年,陳開焱投資2萬余元,將43畝田地全部改種水稻,試行蝦稻連作,成為全村第一個吃螃蟹且成功的人。在他的積極帶動下,全村80%以上村民推行蝦稻連作模式,收入翻了一番。
在蝦稻連作過程中,陳開焱逐漸掌握了無人機打藥、播種、機械收割等技術,這也讓他嘗到了甜頭。2014年以來,陳開焱家的糧食年產(chǎn)量穩(wěn)定在4萬斤左右,蝦苗產(chǎn)量6000斤,年凈收入超過10萬元。
近年來,陳開焱對自家的房屋進行了翻修,并購置了一輛價值20萬元小汽車。與此同時,他還資助兒子40萬元,在武漢從事電商生意。現(xiàn)在,全家人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總策劃:董國平 熊愛玲
文 案:夏雙文 王焱堯 李平
設 計:陶剛
出 品:中共鄂城區(qū)委宣傳部 荊楚網(wǎng)(湖北日報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