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是畢昇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可是,畢昇墓在何方,籍貫何地?一直是世界之謎。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這個謎終于揭開,畢昇墓在湖北省英山縣,畢昇是英山縣畢家坳人。
畢昇墓是怎樣才發(fā)現(xiàn)的呢,那還得從七十年代的炎熱夏天的午后說起。那天午后,英山縣草盤地鎮(zhèn)伍桂墩村的天空突然地烏云密布,雷電交加,云暗風狂,瞬間下起了暴雨。一聲炸雷過后,狂風掀翻了睡獅畢家坳上一棵古松,古松根部帶出了一塊石碑。雨后,村民們來看時,才曉得樹旁有座古墳。就用水洗那泥糊糊的墓碑,看是姓什么人家的墳。沖洗泥土后,碑上有“畢昇”字樣。村民想,我這里住的是李家和田姓人多,怎么是畢姓人的祖先呢?!就沒再去動它。
八十年代末的一天,草盤地鎮(zhèn)信訪干事黃尚文到伍桂村檢查生產(chǎn),聽到畢家坳古松下的古墓碑和古墳的傳說。黃尚文平時喜歡搜集整理民間文學作品,而且還在黃岡地區(qū)參加過“文物鑒賞、保護培訓班”。他聽說墓碑上的字有“畢昇”的名字時,他忙跑到畢家坳去找,墓碑卻不知去向。
黃尚文多方詢問,聽村民說,那塊碑學大寨時拿去做了石岸,因做岸的人信迷信怕墓主陰魂報復,便將墓碑丟了。丟在什么地方大家都不知道。黃尚文不死心,爾后每次到伍桂村辦事,都要上山去找,連農(nóng)戶的豬圈、牛欄他都要去瞄瞄,伍桂村內(nèi)的所有墳墓他都一一查看,但那塊畢昇墓碑仍不見蹤影。
仲秋時節(jié),久旱無雨,天氣仍然很熱。黃尚文坦露著胸背站在睡獅山上,用衣袖扇風,眼睛左顧右盼,尋找著那個奇跡的出現(xiàn)。他還想著那塊碑!如果真是畢昇墓碑,那將是中國文化史和中國文物上的重大成果啊!
天道酬勤。當黃尚文行至睡獅山東邊的伍桂村九組的一塊稻田邊,在水垱里洗腳時,發(fā)現(xiàn)岸腳邊有一塊斜躺著的墓碑,隱約可見“神主”二字,他忙澆水輕輕地擦洗著墓碑,漸漸地認出了“神主”上面的“畢昇”兩字,啊!“畢昇神主!”“畢昇神主!”!黃尚文仰天大笑。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原來這碑躺水垱里!
黃尚文急奔村支書家,請他派人將墓碑抬到原來的墓地,并加以保護。村支書一一照辦。
第二天,黃尚文回鎮(zhèn)向領導匯報,并在當晚向黃岡地區(qū)博物館寫了一封信,報告發(fā)現(xiàn)了畢升墓的情況。
后來的 1990 年春至 1991 年 8 月,縣政協(xié)委員陳凱文和肖浪平,退休教師肖海澄到實地視察,自發(fā)地成立了“畢昇墓研究小組”,走訪英山畢姓人士,通過多種渠道在安徽等十多個省、市、縣查閱《畢氏宗譜》、《夢溪筆談》、《宋史》等多部文史資料,并請國家及省、市專家來英山伍桂墩村畢家坳調(diào)查研究,對墓碑進行拓片、拍照、考證。經(jīng)多年的研究考證,國家及省市文物部門的專家反復考證和研討,得出一個令人驚喜的結論,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史樹青詩云:“名姓昭昭見夢溪,千年行跡古今謎,英山考古有新獲,識得淮南老布衣。”
(來源:英山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