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梅花里 獨愛其傲霜
(文/付向陽 攝影/方險峰)
梅花不畏嚴寒,在霜雪中開放,故而古人將它與竹、松并稱為歲寒三友。梅花也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它與蘭、竹、菊一起被稱為四君子,是人們心中的高潔之花。梅花,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古往今來吟唱梅花的古典詩詞不計其數(shù),《詩經(jīng)·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西漢初年皇家園林上林苑中就開始種梅,有胭脂紅梅等品種爭妍斗艷地點綴春光。南北朝詩人何遜《詠早梅詩》“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銜霜當路發(fā),映雪擬寒開。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臺。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邛杯。應(yīng)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著墨于梅花早開早落的特性,描述其在霜雪中獨自綻放與凋零的姿態(tài)。北宋的林逋寫了一首《山園小梅二首》“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轟動一時,競相傳誦。
小時候,住在離縣城一河之隔的外婆家。那時候到了冬天,沒什么娛樂活動,整個灣子的人晚上都擠在外婆家的堂屋聽人說書。說書人偶爾也講古人煮酒賞梅、梅妻鶴子的故事,還講到我國的10大名曲之一的《梅花三弄》。剛好灣子里有一棵臘梅,沒事我們就去看臘梅開花,一片片金黃的臘梅婀娜綻放時,曲徑通幽,花香四溢,人景相映,好不自在。凝雪的枝頭,風姿綽約,幽香陣陣,成為冬日里的一抹亮色。
臘梅的花期比較長,從隆冬一直開到春暖,有蠟梅的童年,才算完整,吹拂它的是凜冽的寒風,滋潤她的是寒氣逼人的冰雪,這一抹溫暖的黃,是童年最驚艷的記憶。
后來小縣城里烈士陵園種了大批的梅花,吸引著大批市民前來賞花、游玩。慢慢的,四季花海建成很多木本觀賞園,春季有海棠園、紫藤園、茶花園、櫻桃園、蘭草園,夏季有七彩杜鵑園、五彩月季園、紫薇園、合歡園,秋季有紅葉嶺、銀杏嶺,冬季有梅花園。縣里也建成一批宜居宜業(yè)、鎮(zhèn)美街靚的美麗城鎮(zhèn),打造一批有記憶、有故事的鄉(xiāng)村院落。一河兩岸,一汪清水入白蓮。特別是“千年之約英山會”在城區(qū)一河兩岸舉行,夜幕降臨時裝扮一新的“童心”廣場格外靚麗,道路兩側(cè),燈光亮起,一步一詩,抬頭即見千年古韻,唯美浪漫。特別是從冬天到開春,一河兩岸的健康步道上,隨著天氣變暖,鳥兒嬉戲鬧春,紅梅花兒綻放,吸引眾多市民前來拍照留影,為初春的健身長廊增添了不少人氣,“綠色”成為城市主題,極大美化了城區(qū)環(huán)境。
這里的梅花色香俱佳,香味沁人肺腑,花色非常豐富,不畏嚴寒。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其風姿韻致、疏梅弄影深受人們喜愛。這一塊文化的厚土,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沃土。在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特色鮮明,最靚的文化名片是兩位茅獎得主同一故鄉(xiāng),江淮文化、吳楚文化在此交匯。這一切,因為有梅花,一切顯得那么自然,那么迫切,同時也成就了一批既有生活底蘊,又有藝術(shù)高度的優(yōu)秀作品。
近年來,這里加快城市集中高質(zhì)量發(fā)展,加快建設(shè)宜居宜業(yè)和美鄉(xiāng)村,加快構(gòu)建內(nèi)暢外聯(lián)開放體系,加快締造幸福美好生活,加強產(chǎn)業(yè)融合聯(lián)動,全面提升文旅康養(yǎng)產(chǎn)業(yè)核心競爭力,打造文學作品原型地,開發(fā)文學之旅特色旅游線路,創(chuàng)建中國文學之鄉(xiāng),讓“暢游地”變成“常游地”,讓更多“頭回客”變成“回頭客”,讓“休閑地”變?yōu)椤翱叼B(yǎng)地”。今年凜冬時節(jié),梅花開得更艷,更富韻味,“梅”景如畫,樂享“梅”好時光,相信以花為媒,一定會以“梅花香”帶動“產(chǎn)業(yè)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