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項非遺登上央視春晚——傳統(tǒng)文化找到新價值
央視春晚開場節(jié)目《迎福》中,文化網(wǎng)紅李子柒以“春晚體驗官”的全新身份攜多彩非遺亮相春晚舞臺,她身披流光溢彩的“蝴蝶仙子”華服翩然亮相,由英山縣省級非遺傳承人陳廣英老師制作的英山纏花——《紫氣東來 春蘭獻瑞》,連同植物染、青神竹編、螺鈿、成都漆藝、羌繡等十三項非遺技藝,通過融合李子柒的舞臺造型,詮釋了傳統(tǒng)文化之美。
一件華服的背后,涌動著看得見的“非遺力量”。
據(jù)悉,在收到春晚導演組的邀約后,李子柒與春晚導演組經(jīng)過多輪商議,最終敲定了在演出服上加入多項中國非遺元素。
李子柒(中間)與陳廣英(右一)、程平(左一)合影
李子柒走訪了湖北黃岡、江蘇揚州、北京等多地的非遺傳承人,學習相關(guān)技藝,共同創(chuàng)作了蛇年春晚的舞臺造型:整件長裙由傳統(tǒng)植物染料染色技藝制作而成,衣服上身的紋路運用了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背后舒展的蝴蝶翅膀融合了濰坊風箏和織金工藝。配飾上別出心裁,李子柒衣服兩側(cè)懸掛以繩結(jié)技藝制作的瓔珞,右腰、肩膀以及手持的三朵花分別用到了北京絹花、青神竹編和英山纏花工藝,身上其余花飾則結(jié)合了揚州絨花工藝。而她頭上的桂花發(fā)飾則采用了牡丹瓷工藝。此外,還有兩種發(fā)飾分別結(jié)合了螺鈿和成都漆藝。
李子柒表示,在春晚展示這件由全國各地非遺傳承人共同創(chuàng)作的作品,并記錄他們的創(chuàng)作過程,能引起更多人對非遺的關(guān)注。
“春節(jié)”申遺成功首年,非遺成春晚亮點,為這場文化盛會增添別樣魅力。作為“春晚體驗官”的李子柒除了拜訪非遺傳承人、深度參與舞臺造型共創(chuàng)外,還在春晚的后臺沉浸式體驗了滾燈、英歌舞、河北招子鼓等多項非遺表演。李子柒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傳統(tǒng)文化像垂暮老人,需要在這個時代找到新價值。”
在文化學者鄒建軍看來,李子柒身披被稱為“非遺百科全書”的禮服引爆全網(wǎng),向世界展示了非遺文化的生命力。這場視覺盛宴的背后, 讓世界看見了中國匠心。
非遺技藝織就東方美學奇跡。神話大師周濯街說,十三項非遺登上央視春晚,不僅是技藝的延續(xù),更是文化自信的覺醒。李子柒將非遺技藝穿在身上,不僅是對非遺的生動展示,更是向世界宣告中國非遺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
“春節(jié)”申遺成功,非遺在春晚舞臺大放異彩。李子柒的精彩亮相,也為非遺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通過與現(xiàn)代時尚元素相結(jié)合,與大眾媒體平臺相融合,非遺能夠更好地走進大眾視野,被更多人所了解、喜愛和傳承。
英山纏花用絲線纏繞出絢麗多彩的花朵,為李子柒的服裝增光添彩。英山縣文化館副館長程平坦言:“英山纏花先后多次走進央視,通過春晚這類超級IP,越來越多的地方技藝將站上世界舞臺。”
網(wǎng)紅李子柒情牽英山纏花——非遺傳承遇到新風口
一場“非遺秀”,讓非遺技藝引爆全網(wǎng),英山元素熠熠生輝。
春晚節(jié)目方案確定后,李子柒和央視服裝總設計師陶蕾就分頭行動。2024年12月23日,四川省文旅部門通過湖北省文旅廳非遺處陳曙光處長聯(lián)系上英山縣文化館副館長程平。12月24日上午,經(jīng)陳曙光引薦,四川省視協(xié)新媒體專委會主任兼抖音集團創(chuàng)作空間及地方達人運營負責人王彬榮電話聯(lián)系程平,了解英山纏花相關(guān)情況。前期的具體任務保密性很強,需要英山纏花傳承人配合李子柒做一些工作,程平就把陳廣英老師的微信推薦給對方。
隨后,李子柒聯(lián)系了陳廣英,告知近期會來英山,具體細節(jié)和時間沒有確定。
李子柒(右一)學做英山纏花
1月1日上午,李子柒聯(lián)系了陳廣英,說她近幾天要來英山,需要陳老師做一朵英山纏花,她要用在衣服上。中午12點左右,李子柒確定了1月2日上午來英山纏花工作室。恰好第二天英山開展迎新春萬人健步走活動,屆時,英山纏花工作室所在地的花海路會交通管制,大約有三公里的路程車輛禁止通行。程平要參加健步走活動,擔心接待時間上有沖突,就想和李子柒商量讓她推遲到下午過來,對方告知行程很緊,時間不能改。
李子柒團隊反復叮囑,英山之行要高度保密,當時程平還以為李子柒是不是想擺架子。
為了配合好工作,程平和陳廣英連夜準備好制作材料和圖稿。第二天清晨五點半,程平趕到了英山纏花工作室,陳廣英翻看手機發(fā)現(xiàn)頭天晚上十二點李子柒發(fā)信息到了黃岡,計劃連夜趕到英山縣入住纏花工作室附近的酒店,見面時間定在早上八點鐘。
程平當時百感交集,為李子柒的拼勁趕到驚訝。上午八點鐘,李子柒助理先行到了工作室,看到一切“安全”以后,李子柒才帶著攝像和工作人員來到工作室。
李子柒非常低調(diào),穿一件休閑的長棉襖,頭發(fā)披著,小小的,仙仙的,宛如鄰家小妹的樣子,靜靜地坐在那里跟陳廣英老師學做纏花。
程平通過跟李子柒交談,了解到這次工作是為了在特定場合以特殊的方式展示英山纏花等非遺項目而準備的,因為簽了保密協(xié)議,除了她的攝像師以外,不能拍攝任何工作影照。
一上午的時間,就在“教與學”和“交談聆聽”中度過。“我將不遺余力地讓全世界了解到中國非遺的魅力,讓全世界聽到中國非遺好故事。”李子柒對程平說。
因下午已經(jīng)約好了要見江蘇的非遺傳承人,李子柒中午就要趕往黃岡市區(qū)坐高鐵,完成一朵花的任務就交給了陳廣英老師。臨走時,一行人分別在英山纏花培訓室和英山纏花展廳合影,李子柒給陳廣英寫下了寄語“T0:陳廣英 2025平安順遂!健康幸福! 李子柒 2025.01.02.”
李子柒給陳廣英的寄語
送李子柒上車時,程平叮囑她要好好照顧自己,她緊緊擁抱著程平輕聲說:“我們大家都要好好的,為了讓非遺傳承得更久遠,為了讓中國非遺傳播得更遠,也為了讓非遺更真實地呈現(xiàn)出來,我以后還會來英山的,再見,再見。”
在去江蘇的高鐵上,李子柒整理好了合影發(fā)過來。陳廣英抓緊時間精心制作英山纏花《紫氣東來 春蘭獻瑞》,用攝像機記錄著制作過程,花了四天時間才完成這個作品。陳廣英第一時間將作品包裝好,連同制作過程的視頻素材一起快遞過去。
紫氣東來,子柒冬來,一切都剛剛好。希望就在春天,美好也在春天。屬于中國非遺的春天,還會遠嗎?
古老技藝煥發(fā)新姿——英山纏花邂逅新時代
英山纏花火了!
2022年5月31日,武漢國際會展中心,首屆非遺時裝秀現(xiàn)場,英山纏花技藝傳承人陳廣英參與制作的三套纏花主題禮服出現(xiàn)在聚光燈下,引發(fā)全場喝彩。
2024年1月12日晚,英山纏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廣英參加了2024年央視特別節(jié)目龍年非遺大集《新春非遺之夜》錄制。在節(jié)目錄制現(xiàn)場,央視主持人尼格買提和特邀嘉賓曾黎重點推介了英山纏花作品,陳廣英向觀眾介紹了英山纏花的制作過程。這是英山非遺項目首次參加央視春節(jié)特別節(jié)目。
英山纏花是湖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她“小”“巧”“精”“活”,汲取多種美術(shù)精華,融匯繪畫、剪紙、景泰藍、刺繡、編織、雕塑等工藝特點,是植根大別山區(qū),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民俗工藝之花,也有“立體繡花”“線藝雕塑”“立體工筆畫”之稱。
英山纏花
據(jù)記載,英山纏花明初由宮廷賞賜而來,隨后在英山盛行,歷明清兩代而不衰。上世紀70年代起,纏花逐漸凋零。到本世紀初,古老的纏花技藝已后繼乏人。1986年英山縣文化館干部伍希賢在民間美術(shù)普查中重點對“纏花”進行挖掘、整理,僅收到幾件原作,后征集到一些纏花的復制品。2003年和2009年英山縣兩次進行文化調(diào)查,沒有找到更多纏花原作。如今老藝人相繼過世,年輕人愿意學的極少,英山纏花面臨青黃不接,古老的技藝即將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2003年,英山縣文化館副館長程平遍訪民間藝人,寫下了英山纏花的第一篇論文《大別奇葩 英山纏花》。
2008年春節(jié),從上海回家過年的陳廣英經(jīng)程平引薦,見到了74歲的藝人張仕貞老人,第一次知道了纏花。回到上海,陳廣英猶豫了整整半年,終于下定決心回英山學纏花,
拜師張仕貞,每天上門學藝,父親用摩托車接送。沒有實物,全憑口傳。陳廣英回憶說:“師傅70多歲了,天天給我打柴做飯,我要給她幫忙,她堅決不肯,說做纏花的人,要保護好手,手粗了會把絲線弄花。”
2011年,陳廣英學成出山。同年,英山纏花入選第三批湖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張仕貞和陳廣英分別被評為省級和市級傳承人。
2017和2018年,英山纏花連續(xù)兩年隨湖北非遺展赴歐洲展出。2017年5月23日至30日,“楚漢神韻”中國湖北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在波蘭華沙國際會展中心開幕,英山纏花作為湖北省10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參加展覽,受到當?shù)厥忻竦臍g迎。
陳廣英借鑒多種藝術(shù)形式,在配色、工藝和造型上大膽創(chuàng)新,將英山纏花藝術(shù)推向新的高度。她的作品多次被作為高端定制禮品用于重要的公務場合。在時尚之都羅馬,她的作品征服了現(xiàn)場的觀眾,一支胸針賣出折合人民幣1200元的高價。
近年來,在英山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縣文化局、縣文化館、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投入人力財力,為英山纏花的挖掘、資料收集、搶救保護作了大量的工作,2011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湖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2年在湖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評選中獲十佳并入選第二屆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博覽會參展;2013年參加首屆 “湘贛鄂皖”四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聯(lián)展;2014年參加第七屆華中國際旅游博覽會;中央廣播電視臺曾多次在新聞和美麗中國鄉(xiāng)村行欄目中作了專題介紹。2017年3月15日,英山縣纏花協(xié)會正式成立,進一步對英山纏花傳統(tǒng)技藝進行了保護與傳承。
陳廣英展示纏花作品
走進英山纏花工作室看到,陳廣英的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匯集花、鳥、魚、蟲、獸、漢字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她告訴記者,完成一件纏花作品費時費力,線的纏繞交叉部分最難,力度角度不能有絲毫偏差,有一回一個小花蕾就用線纏了三天,有時一個地方做十幾次都做不好。
“英山纏花,未來可期。只要堅定文化自信,黃岡將會有更多的非遺技藝走出去,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將在世界舞臺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陳廣英的話引人深思。(來源:黃岡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