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弘揚大別山精神 支點建設立新功】欄目,我們繼續(xù)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英山園區(qū)講解負責人查小蝶來為我們講述紅二十五軍在陶家河的紅色故事《木雀守望大別山 以命換命是紅軍》。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英山園區(qū)講解員 查小蝶:說到大別山精神,就不得不提到曾經(jīng)在我們英山陶家河發(fā)生過的一個紅色故事:《木雀守望大別山 以命換命是紅軍》。
時間來到1932年的9月,紅二十五軍結束了太湖戰(zhàn)役,由太湖移駐至我們英山陶家河,在陶家河的47天里,他們打土豪分田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陶家河到處是一派其樂融融、軍民魚水情深的景象。
但是好景不長,在同年的十月下旬,國民黨上官云相第四十七師兵分三路,妄圖在陶家河將2900余名紅軍戰(zhàn)士全部圍殲,這場仗打了兩天兩夜。在血色的籠罩下,紅二十五軍的主力于11月1日的凌晨悄然撤離了牛背脊山。雖然主力紅軍完成了戰(zhàn)略轉移,卻也給革命根據(jù)地留下了200多名紅軍傷員。牛背脊骨戰(zhàn)斗后的第三天夜晚,紅軍便衣隊攙扶著六位傷員和一個病號,來到英太寨西側山腳下的一戶農(nóng)民家里。主人名叫陳洪元,一家老少十口人,雖然生活貧困,但面對紅軍傷員的到來一家人仍舊欣然接受。紅軍傷員的到來讓原本就貧寒的陳家更是陷入困境,連吃飯都成了大問題。為了改善傷員們的生活水平,陳家兄弟賣柴、打短工,連在山上放牛時看見了山楂和獼猴桃也不忘摘回來給傷員們解解饞。
隨著傷員陸續(xù)康復歸隊,養(yǎng)傷的陳排長就用一塊木頭雕刻了這樣一個小木雀,送給了陳洪元的兒子陳壽田,這只小木雀不僅承載著紅軍與陳家的深厚情誼,也見證了一場生死抉擇。
當時,重病員宋大有遲遲未愈,陳洪元的妻子祝氏心急如焚,于是用我們山區(qū)慣用的“叫黑”一連叫了兩個傍晚。第三個傍晚,當祝氏從水井邊輕輕地往家里叫:“大有啊,回來啊,回來哈……”不料,恰被路過的暗探聽見。
次日清晨,國民黨偽甲長帶著爪牙要上門抓人。面對威逼,陳洪元堅決否認。就在偽甲長要強行帶走陳洪元時,躲在山洞里的宋大有挺身而出大聲說道:“你們不是要抓宋大有嗎?宋大有就在這里,與他們無關!”最終,宋大有被敵人殘忍活埋在陶家河后老街。
直到現(xiàn)在,這只小木雀仍舊留在了我們陳洪元的后人陳奶奶的手里,是軍民魚水情的一個鮮活見證。它靜靜訴說著:軍隊如盾護蒼生,百姓似根育軍心。歲月流轉,山河變換,但刻在中國人血脈里的擁軍愛國之情,卻從未褪色,它就像一座不朽的豐碑,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而不斷地努力向前。
融媒體記者:段煒
一審:劉錦芮
二審:段冕
三審: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