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令山村,位于湖北省英山縣孔家坊鄉(xiāng)。皋令山村名稱的由來是個古老的歷史傳說,這要從四千年前說起。四千年前,今天英山縣這塊土地是古代英國的所在地。
對于夏、商、周時代英國的歷史,《左傳》、《國語》等都沒有詳細的記載,只有漢代司馬遷的《史記》有比較簡略的記載于《史記· 夏本紀》。
《史記·夏本紀》: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
《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記載:在安徽境內(nèi)主要有六(位今六安市北)、蕭(位今蕭縣境)、焦(位今亳州市境)、巢(位今巢湖南境)、危(位今亳州市北)、(位今蕭縣、宿州市境)、嵇(位今蒙城縣境)、虎方(位今長豐縣境)、英(位今金寨縣及湖北英山縣境)等氏族方國和部族。
安徽六安方志網(wǎng):《安徽六安人:中國上古四圣、司法鼻祖皋陶》一文載:皋陶封地英、六,位于今六安、英山、金寨、霍山一帶。
黃岡市政府網(wǎng)《黃岡市建置沿革》記載:夏商時代,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史記·夏本紀》,本地域即為皋陶后人的封地(英六即英山、六安一帶)。春秋戰(zhàn)國時,本地屬楚國。
李紹文先生:根據(jù)相關(guān)史料和考古發(fā)現(xiàn),我們認為英國屬上古東夷部族中皋陶的后裔之國,它與同宗的六國相鄰,位于今河南、安徽與湖北交界處,主體在今安徽省金寨縣、霍山縣和湖北英山縣境。周代英國的活動區(qū)域當在今天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處,其主體在安徽霍山、金寨兩縣,還包括湖北英山縣和河南商城縣的一部分。
乾隆年間《英山縣志》載:皋陶山在縣北三十里在天人山下相傳皋陶曾居此。
民國年間《英山縣志》載:皋陶山在縣北三十里,在天人山下,孤峰矗立,相傳皋陶曾居此且有墓,因名。
《英山縣簡志》載:皋陶山在縣城北十五公里,位于天人山下。相傳夏禹時的皋陶氏曾游牧于此,且有墓,山因此得名。
皋陶山這個傳說,記載于史冊,不是空穴來風。在那古代,既沒有評選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也沒有文物保護這項工程,更沒有開發(fā)旅游的熱門項目,那時的皋陶山與世無爭,應當是一個自然名稱。皋陶山,它是天然產(chǎn)物,是自然文物,是歷史的鑒證。
做為地名的皋陶山,怎么變成了皋令山呢。本人經(jīng)采訪皋令山村退休老干部,得知皋令山村名稱的演變過程。皋令山村,境內(nèi)因有皋陶山和令牌山兩座名山,古代就形成兩個自然山村。解放后于合作化時期,曾成立皋陶山和令牌山兩個初級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成立高級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時合稱為皋令山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成立人民公社時更名為皋令山生產(chǎn)大隊,沿革至今成為皋令山村。
皋令山村名稱的由來,是一部劃時代的文物史料。它記述了幾千年的歷史,皋陶曾游牧于英山這塊地方,歷史上不僅有個英國,而且英山是古代英國的屬地,是英氏地所在地,英山縣被稱為“皋陶故里”當之無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