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難過百歲,樹卻可歷經(jīng)千年。讀懂一個人不易,讀懂一棵樹更難。
大樟樹生長在村頭水口人氣興旺之地,是家鄉(xiāng)的靈魂和標識。縣志記載,古樟“植于唐宋,盛于明清”。專家鑒定,它的樹齡至少在1200年以上。也就是說,自唐以來,古樟就在茲俯視大千世界,閱盡人間滄桑。
雖飽經(jīng)風霜,古樟卻枝干遒勁,蒼翠挺立。其樹冠如幡似蓋,古樸飄逸,滿眼風韻。樹下一馬平川,天垂野闊,環(huán)眺群山如屏,層巒起伏。軀干粗糙龜裂,底部被歲月淘空,常有孩童在樹洞里捉迷藏,或者爬上去躺在枝干上看云卷云舒,月落烏啼。
樟樹之大,隨便一根枝干就是一戶人家半個月的柴禾。但從我記事起,鄉(xiāng)親們寧愿走近二十里的山路去拾掇柴禾,也沒人揀拾冬天凋落的枯枝燒菜做飯。天地萬物,長到異相就成為神物了,鄉(xiāng)親們固執(zhí)地相信這棵樹代表看不見的神靈,是村莊的守護神。逢年過節(jié),還有人備下紅絲帶,給這棵老樹燒香掛彩祈太平。
大樟樹暖不爭花紅,寒不改葉綠;葉生葉落,周而復(fù)始——那是一種溫而不熾、曲而不折的氣韻。春分,氣溫轉(zhuǎn)暖,樟葉新舊交替,嫩綠的新葉不斷抽出;夏初,樟蕊盛開,盈潤飽滿,猶如鑲嵌在樹枝上的金燦燦風鈴;秋臨,樟蕊墜落,一地斑斕,或黃或紅或白,如黍米般一團團、一簇簇;冬至,大樟樹仍然郁郁蔥蔥,成為鳥兒嬉戲和松鼠玩耍的天堂。
炎炎夏日,大樟樹遮天蔽日,成為村里人休憩閑談的好去處。中午時分,天空透亮熱辣,田里做活的漢子回到家,撂下手中的農(nóng)具就直奔大樟樹下,小孩也跟來了,一直等到婦人在家做好飯菜跑來喊才回去。
因此,樹下常有叔侄伯爺、大姨二媽在一起家長里短,聊村里的逸聞趣事,通過大樟樹下放大傳播,長了腿似的傳遍全村。
村諺云:“娘家哭得應(yīng)天響,婆家家當塔塔漲。”在家鄉(xiāng),閨女出閣有“哭嫁”的習俗,即姑娘動步前要先哭,以示不舍父母親朋,俗稱“哭出門”“哭發(fā)”“謝親”。哭完后,親友方將姑娘送出門。“昂首嫁姑娘,低頭結(jié)兒媳”“出閣姑娘十八變,臨上轎還有新套套”……
此時,男方應(yīng)以糖果、花生、桂圓、棗子等茶點在途中“擺茶”迎新。迎新“擺茶”,大多選擇在古樟底下,寓意一對新人婚后恩愛像古樟一樣深扎沃土,樟香永恒;子孫枝繁葉茂,康健久遠。
一棵樹,皮上有多少紋路,就有多少故事;枝上有多少葉片,就有多少詩篇。要讀懂一棵古樹,就得俯下身去吻它的根,那根里浸泡著先人的血淚;要讀懂一棵古樹,就得仰起頭去看它的冠,那冠中容納了無言的悲歡。
大樟樹啊,你承載著多少家鄉(xiāng)人的辛勞與夢想!對你的愛,已經(jīng)融入家鄉(xiāng)兒女的血脈,并將賡續(xù)為子孫后代生命中最溫暖的記憶。
(作者:段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