噓—— 保安走了,
楚韻高燃模式,激活!
聽,湖北文物天團集體 “開麥”,
attle誰才是 “頂流王”。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就在1個月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曾侯乙編鐘”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這套沉睡2400年的青銅禮樂重器,再次奏響華夏正聲。
曾侯乙編鐘被稱為“中國古代樂器之王”。在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展廳內,這套三層八組65件青銅編鐘的原件懸掛在銅木鐘架上,編鐘上的銘文還清晰可見。
在剛剛結束的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參會的中外嘉賓,在觀摩點敲響基于曾侯乙編鐘制作的“數智編鐘”,讓千年楚樂煥發(fā)數字生機。
(圖:武漢音樂學院)
同樣出現(xiàn)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觀摩點的AI文物精靈“楚音”,是以湖北省博物館另外一個鎮(zhèn)館之寶——虎座鳥架鼓為原型。
虎座鳥架鼓由兩只昂首卷尾的臥虎為底座,虎背上各立有一只鳳鳥。背向而立的鳳鳥中間,一面大鼓,懸掛在鳳冠之上,彰顯了楚文化的浪漫與神奇。
如今,虎座鳥架鼓被AI技術生成形象并三維化,融合多模態(tài)感知、情感計算與DeepSeek大模型技術等,現(xiàn)在的它“能說會道”,國寶“活起來”了!
(圖:華中科技大學)
不久前,湖北省博物館“上新”, 以VR大空間技術重現(xiàn)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背后故事,觀眾通過沉浸式互動,了解鎮(zhèn)館之寶的前世今生。
在武漢博物館,“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煥新為雅致夜燈,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等經典紋樣流轉。
此外,武漢多家博物館推出數字展覽,戴上VR眼鏡觀眾就能穿越到千年前,體驗沉浸式文化之旅,讓歷史“可觸”可感。
當國寶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千年文明開啟跨時空新維度!
* 視頻由AI輔助生成
AI視頻:吳靜雯 宋單蕊 周蔚然
編輯:宣玲玲
剪輯:周蔚然
鳴謝:湖北省博物館 武漢博物館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